搜索
首页 > 关于平安 > 平安信托 > 公司新闻 > 资产规模逼10万亿大关风控成信托业守门员——访平安信托总经理助理兼首席风控官顾攀

资产规模逼10万亿大关风控成信托业守门员——访平安信托总经理助理兼首席风控官顾攀

时间:2013-11-04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字体:      

来源:证券时报 刘雁 2013-10-30
        ——访平安信托总经理助理兼首席风控官顾攀


        编者按:信托公司的中后台部门——投资评估部和风险管理部在公司内部非常低调,却扮演着“守门员”的重要角色。当信托业整体规模逼近10万亿元大关之际,防范风险、稳健投资成为行业能否再上台阶的关键。


        平安信托首席风控官顾攀认为,矿产能源、地方融资和房地产是信托机构需要格外谨慎的三大雷区。


        5年前,当顾攀离开美国摩根大通加入平安信托时,并未曾想到中国信托行业会发展如此迅猛,彼时国内信托业的资产规模还不足1万亿元。


        近几年,他率领的平安信托风控团队奔波于各地考察每个项目;而今,他们只需从容地执行既有流程,即可实现对交易对手和项目的风险评级。


        这一重大转变缘于这5年来构建成的交易对手评级数据库以及投资评估体系。“风控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对风险进行量化分析的同时,我们还会对交易对手进行定性分析,最终的风险评估将是两者的结合。”顾攀将信托公司的风控业务娓娓道来,试图为我们揭开其神秘面纱。


谨慎投资三大雷区
        证券时报记者:截至二季度末,整个信托业管理的资产规模已逼近10万亿元,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集合信托兑付事件见诸报端。多家信托公司都将控风险、保兑付列为下半年的工作重点,在这背景下,信托风控团队的压力是否增大?


        顾攀:平安信托从来没有提过“保兑付”的概念,相对其他信托公司来说,我们的风险偏好更为保守一些。其实风险偏好无所谓对与错,考核机制、股东背景等各种差异都会影响公司的风险偏好。


        我们对于今年还是非常有信心的。如果出现问题,我们的风控团队能提前预测,但在当下几乎没有任何压力。以房地产业务为例,我们每年都会做压力测试,今年的测试结果不错,我们的投资组合在压力下保持稳健。截至目前,今年到期的房地产项目均已成功完成兑付。


        证券时报记者:我们注意到,发生兑付危机的信托产品多集中在房地产和矿业领域,不知平安信托风控团队是否有总结过相关的一些规律?譬如哪些行业会是“雷区”?


        顾攀:房地产几乎是所有信托公司涉入的最大行业,虽然目前房地产行业出现的风险一般都是流动性风险,而不是抵押物不足而导致的风险,但房地产行业应该算是一个小雷区。


        我们在做房地产项目时,会回避两头都弱即交易对手和项目资质都差的项目,也会回避在供过于求的城市做。比如此前我们曾计划涉足贵州贵阳周边一座城市的项目,后来因为市场原因放弃了,这反映了我们的风险偏好——对小交易对手的市场风险非常敏感。


        我们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谨慎地进入不熟悉的行业。比如矿产能源项目,这个行业现金流很难控制,也常出现采矿权无法抵押的情况。在加强了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拓展后,我们慢慢地建立起自己的投资标准和风控措施,很小心地摸索这个行业,并没有勇往直前地冲上去。


        此外,地方融资平台业务也需谨慎投资,我们在这方面也比较谨慎,尽量挑选优质项目,不求量多。这一方面有监管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是由于我们对于地方融资平台也有自己的风险偏好。


        我们认为可以选择性地做,而不是盲目地做,不是有政府的担保就可以做。针对这一领域我们曾做过研究工作,对国内生产总值(GDP)排名前200的多个地级市进行分析。我们只做其中相对优质的城市,而且对不同资质的城市我们采取的风控措施也不一样,风险较高的我们不直接做债权,但会考虑购买资产。


        实际上,部分地方政府债务已经出现逾期。今年6月,国家审计署公布的36个地方政府债务审计结果显示,有2个省会城市本级逾期债务率超过10%。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部分政府融资平台日常收入可能覆盖不了利息,需要靠财政拨款或借新还旧来维系。对这类政府平台一定要小心,和政府平台合作并不是没有风险的。


风险量化有助定价
        证券时报记者:平安信托风控部对所有交易对手均进行评级,并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这应该是业内首创。可否详细谈谈建立这一数据库的背景,以及它所发挥的实际作用?


        顾攀:5年多前,我加入平安信托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希望了解公司的整体风险状况,因而就考虑对风险进行量化。做风险量化在国外非常普遍,还可以购买信用衍生品以对冲风险,但在国内还没有这种机制,除了通过风险评级,没有其他办法可以知道交易对手的信用情况。


        现在信托公司的业务拓展非常快,每年要跟上千个交易对手接触,但凡交易过程需要了解交易对手的信用状况,我们都会对其进行评级。


        目前这个数据库里已有七八百家交易对手的数据,包括财务资料、运营情况和评级结果等。我们设想将来可以积累到数千家交易对手的风险数据,这些数据一方面可以指导我们采取恰当的风控措施,另一方面业务部门在定价时也可参照评级结果,因为风险和收益必须是匹配的。


        5年前我还需要一个个看项目,今年我基本没看过项目,而如果我还要一个个看项目就是一种瓶颈。批量化生产必须要系统化的风控,通过体系和平台,将风控标准化和平台化,效率大为提升。


        其实有好几家信托公司对我们的评级体系非常感兴趣,有的也正在考虑构建类似体系。我们的评级体系是从穆迪和标普购买来的,评级结果跟穆迪和标普基本一致。评级有定量和定性的指标,定量指标包括偿债率、净资产等;很多东西很难去定量,就采取定性分析,比如管理层的口碑。


        整体来说我们的风险偏好相对保守,这一点可以从交易对手看出来,尽管有时候我们也跟小交易对手做,但规模非常小;其次,我们对小交易对手的风控措施非常严,基本上会用上所有风控措施,包括抵质押、资金监管、入股权、分期付款等等。


        证券时报记者:在实践过程中,对风险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哪个更有指导意义?部分企业提供的财务数据可能存在伪造现象,你们如何处理?


        顾攀:风控既是科学,也是艺术。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我们要定量地分析;从艺术的角度,我们要定性分析。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定量的指标相对公平透明,对于非上市公司,经过审计的数据比较靠谱,如果数据未经审计,我们会要求对方提供补充资料,比如银行流水账单、订单合同之类的,从这些补充材料中也可以看出一些问题。


主动管理更考验风控能力
        证券时报记者:目前刚性兑付依然是信托行业的潜在规则,在这种情况下,信托公司都比较依赖超值抵押物来判断风险,您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顾攀:抵质押措施是风控的重要措施。在目前的市况下,大部分抵质押物都是足值的,问题大多出在流动性方面。但这只是在正常的市场情况下,一旦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很多抵质押物的价值将大打折扣,很可能不足值。


        中国尚未经历过真正的经济危机,大家都不知道发生的时候有多可怕:人人都在抛售资产,交易对手把资产扔给你也很难处置。


        虽然系统性风险每家公司都没办法避免,但我们希望当系统性风险来临的时候,我们的敞口要比其他公司小得多。这就要求我们当下要采取更为稳健的风控措施,在挑选交易对手和项目时需综合考虑。


        证券时报记者:随着泛资管时代的到来,竞争之下的信托公司应选择进一步加强风控,还是放松一些以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随着主动管理型的项目增多,未来信托公司的风控会否更具挑战性?


        顾攀:大资管时代,券商资管和基金子公司接下很多通道类业务,这也导致通道费用直线下降。几年前我们就已明确,做通道类业务的目的是不错失商业机会,而即使做,这也一定不是信托公司可持续增长的业务。如有信托公司把通道业务作为核心业务,很可能未来受到巨大冲击。


        事实上,面对泛资管时代的竞争压力,对于信托公司而言,并不是降低标准那么简单的问题。我们可能也会根据市场情况调整定价,但我们更关注的是今后两三年公司可持续发展的产品是什么,以及核心竞争优势在哪里。


        当然,未来随着主动管理型的产品增多,风控要求也将更高。因为信托公司在产品的设计过程中将担任更前置的角色,主动协助产品的设计,怎样做好风控以得到相对应的收益,对信托公司而言将是更大的挑战。

 

302 Found

302 Found


loading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