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_about_banner

李克难:中小基金公司突围没有捷径

  • 时间:2011-08-16
  •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 【字体: 

李克难:拥有近10年的基金公司管理经历,在率领团队进行投资研究、产品设计创新、基金渠道销售等方面均具有丰富的经验。2001年负责筹建湘财合丰基金公司(现泰达宏利)并担任首任总经理;2004年筹建汉唐澳银基金公司(现信达澳银)并担任总经理;2008年6月负责平安大华筹备,2011年元月公司成立后任总经理。

曾经成功参与两次基金公司筹办的李克难,如今将迎来职业生涯的第三次重大挑战——筹办三年多的平安大华基金,终于到了接受市场检验的时刻,15日,首只基金平安大华行业领先在渠道上开始发行,作为基金公司的掌舵人,平安大华总经理李克难这一次又是遇到与上两次完全不同的行业环境和市场氛围——基金业在2007年快速发展滞后,走入了瓶颈期,基金公司管理规模久未增长,而市场份额进一步向大公司集中。再次起航,李克难坦陈与平安、大华合作的心路历程,对于发行的前景一直保持清醒的期待,在他看来,资产管理业根本在于业绩,而业绩的根本在于培育起一支具有优良文化的投研团队,经过三年多的磨砺,他沉稳的言语一直在传达一个信息: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希望投研团队是“狼群”。

证券市场变化风云诡谲,站在这个当口发行新基金,需要相当的勇气。李克难的底气中有相当部分来自两个已经运行一年多的模拟账户的优异业绩。2010年的年初,平安大华运作了两个投资策略迥异的模拟账户,这两个账户都是严格遵照公募基金的估值、基金会计制度来运作。其中有一个纯股票的账户,仓位要求保持在100%, 2010年累计绝对收益率达9%,超越比较基准沪深300指数19个百分点。而另外一个账户则是追求绝对收益,业绩基准为年化10%收益率。管理仅半年时间取得了超过13.5%的绝对收益率,这个账户始终保持了较小的波动率,净值从未低过0.997元。模拟账户设立及运作的初衷是在筹备过程中,让投研人员保持对市场的关注和敏感度,而经过这一年多的实战运行,李克难告诉记者,整个投研团队建立的投资模式、投资流程已经非常成熟。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过程中,李克难反复提到“投研文化”四个字,可见对此的重视。在资产管理行业要脱颖而出,首先靠的是业绩,而李克难认为,领先的业绩来源于优良的投研文化,“在我看来,好的投研文化,既有挑战性,也有纪律;既有协作,沟通、交流,也有严酷的竞争性。”虽然公司在筹建期间,就聘请了原掌管华夏回报的明星基金经理颜正华作为投资总监,但事实上,他并不希望单单依靠团队中一两个基金经理的明星效应,他更看重的是整个团队的合力。

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是希望基金经理和研究员更像狮子还是更像狼时,李克难说,“我希望他们是狼群。必定有一个领头的狼,但狼群的威力,不是决定于某一个个体独立的力量。作为一个团队,单个拉出去,每一个人的威力恐怕难以全部发挥,但合到一起,则每一个都有很强大的威力。”据记者了解,平安大华基金目前采取的是“投研一体化”模式,在对研究员的考核上,不仅要求他们挖出价值低估的股票,还要重点考核这些被挖掘出来的股票对基金经理实际投资所做的贡献。而对基金经理的考核,不仅要考察他的组合相对于比较基准的业绩表现,同样也要考察他们对研究员推荐股票的合理运用程度。

李克难说:“实际上一个基金经理的成功,绝不仅仅在其个人,他一定是要依靠整个团队,不仅是研究员,实际上与其他基金经理相互交流,才能够相互促进。”关于投研文化,他希望能够在公司既有的制度上建立起一种良好的沟通、协作机制,只有建立了优良的文化,才有可能诞生持续的优良业绩。

背靠大树的“突围”模式

事实上,平安大华成立的时候,却是中国基金业发展的“瓶颈期”,自2007年基金业管理规模达到3.27万亿之后,近年以来整个基金行业面临的是持续的净赎回,截至今年6月30日,基金业的资产管理规模已经跌至2.4万亿元。另一方面,市场的集中度也在逐年提高,这就决定了新成立的基金公司想要在业内立足,难度越来越大。这也是李克难未来几年必须克服的困难和面对的挑战。

“从现在的时点来说,新基金公司面临的困难更大一些。”李克难说,“但是背靠平安这个平台,还是给了我信心。”李克难说,当时选择平安大华时,他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一个是股东的品牌及实力能否给予大力支持,而另一个则是股东设定的管理模式,是否能适应基金业发展的需要。“在基金行业发展可能面临一些短期的或者现阶段的困难的时候,这两点对于新公司的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平安与我自己的理念,非常吻合,这也给予我很大的信心。”

在管理架构上,平安大华基金希望能够借助两大股东的优势发挥出合力。据了解,平安大华成立后,负责渠道及销售的副总原为平安北京寿险的总经理,由于目前这个岗位最重要的任务是加速构建具有平安大华特色的营销模式及营销网络。

而在平安大华基金中,还有从大华资产管理派来的两位副总经理,一位是负责运营及财务,希望在运行、风险控制方面,能够将大华资产管理的一些经验带过来,“这也是确保我们整个运营系统高效运转的因素”李克难说。而来自大华资产管理的另一位副总则侧重于产品设计、投资流程,投资制度建设,另外,他也将从宏观、全球的角度来提供投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事实上,据记者了解,依托两个大股东,平安大华的投研团队可以参与平安集团内部资产管理、证券、信托等其他公司关于市场判断的交流,也可定期参加大华资产管理每季度的投资业务报告会。

而平安集团长期以来以强大的执行力著称,外界一直猜测,平安大华将怎么将平安集团的客户资源“为我所用”?“作为一个保险系的基金公司,未来,我们会在产品设计、客户服务,或营销模式方面,在合规的前提下不断地探索、创新。”李克难说。他举例,利用平安车险、寿险现有的VIP服务平台,可以考虑对未来的基金客户提供道路救援、医疗等增值服务。另外,一旦获得专户资格以后,平安大华也有可能针对保险的一些特定客户,度身定做一些产品。

不谋求弯道超越

中小基金公司如何发展,才能摆脱市场份额逐渐向大基金公司集中的宿命?近年来,有基金公司希望通过加大公司在某一领域的强项地位来突围。甚至有人提出,未来可能涌现出一些分别擅长社保、专户、被动投资、绝对收益产品的细分龙头基金公司。李克难认为,分化、演变将是未来的一个趋势,当然,从国际经验来看,也有公司在分化的过程中成为大的综合性公募基金公司。

“在目前的这个市场环境下,我们是这么看的,作为基金公司来说,还不太适合过早地就把自己定位于某一个投资领域里面,”李克难说,“因为你的投资风格、投资团队是要经过实战的演练,才能真正地展现你真正的强项在哪里。” 另外,中国现有证券市场,某种意义上说,还没有足够大到可以让一些公司专门局限于做某一项业务。”因此,李克难介绍平安大华的产品线策略——充分发挥优势,给投资者提供一个完整的产品线,在这个过程中间,逐步形成向更有特色方向发展。

李克难并不认为在中小公司突围战中,存在“弯道超越”的空间。“从理财本身来说,我觉得是没有捷径可以走的,要给投资者创造财富,一定是踏踏实实的,做好你的工作——做好你的投资研究,做好你的风险控制,做好你的服务工作,这些是完全没有捷径的。

而目前市场受外围影响,出现了持续的大幅调整,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基金的赚钱效应,在这样的情况下,新基金发行难度越来越大,对于行业内新基金发行中“冲规模”,借助帮忙资金完成发行任务的做法,李克难坦陈,他们对此抱有相当现实的态度。若借助平安集团与诸多机构客户的良好合作关系,找到帮忙资金支持完成首发,或许可以冲出一个较好的规模,但这些资金来了以后就走,没有意义。“在首只基金发行规划上我们很明确,我们并不去追求帮忙资金。我们希望是真正有理财需求的人来做这个投资的。”李克难说。

打印此文】【收藏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