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甘肃组 马贞玉

时间:2009-10-22    文章来源:中国平安    【字体:      

支教日记

  甘肃组志愿者马贞玉 

2009 829日——96

     我曾非常荣幸地于20076月奔赴贵州织金小妥倮平安希望小学进行了为期10天的支教活动。未曾想到,2年后的今天,中国平安甘肃分公司又给了我一个这样难能可贵的机会,赴甘肃会宁县头寨镇牛河平安希望小学支教。

会宁是全国有名的“状元县”,以苦甲天下而著称。这次在牛河平安希望小学支教,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教师苦教”、“家长苦供”和“学生苦读”。

“学生苦读”

牛河平安希望小学坐落在距离头寨子镇4公里的山落中,家里远的孩子上学单程要走1个小时,很多孩子每天7点以前就到学校开始早读了。由于教室没有电灯,孩子们都坐在教室外面的地上读书。初秋的清晨,天气的寒凉让穿着外套的我尚不禁微微颤抖,但丝毫没有减弱孩子们的读书热情,他们虔诚的姿态既让我感动又让我心疼,我看到他们很多人都衣着单薄,甚至连袜子都没有,不知在冬天黑暗的早晨那凛冽的寒风中,孩子们是怎样艰难的读书……

而这个“苦”,不仅仅表现在孩子们的身体上,也突显在他们的精神上。

在我上课时提问“为什么”,他们会拿着参考书的答案念给我听,我让他们放下参考书自己思考,得到的回答就是“不知道”;我听到很多学生很认真也很机械地背英语“these this 的复数,these this 的复数……”;一个学生背道“have a goog trip,路途愉快”,我指着have问他是什么意思,他说不知道。每天很多学生都背着他们不甚理解的古诗词和英文句子,每天要做很多习题……

这些不应该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性格特征和思维特征,在当地如此重教育的文化氛围下,他们早早的就适应了这样的学习方式。

“家长苦供”

不仅孩子学的苦,家长无怨无悔地辛劳付出也让我们感受至深。牛河平安希望小学最小的孩子只有4岁就被家长送来读书,据说是为了提早感受学习的气氛。由于天不亮就要出门,大多数年纪小的孩子,都是由家长送到学校。路途遥远,中午无法回家吃饭,在地里干活的家长每天中午还要煮点面送到学校来喂给孩子吃。

六年级学生牛艺萍的父亲和母亲原来是牛家河小学(牛河平安希望小学)的老师,因收入太低,2002年辞职。4个孩子中老大(高一)和老二(初一)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为了给老大老二筹集医疗费用和4个孩子未来高昂的教育费用,父亲去内蒙鄂尔多斯打建筑工,每年冬天回来,母亲因患病在家务农。老大和老二用父亲打工赚的钱已经先后于0607年做了手术。牛艺萍每天放学回家都是她准备全家人的晚饭,俨然一个烹饪经验非常丰富的小主妇。看到她压的面和切菜时候的刀工,我们都惊异于她的娴熟,她边在厨房忙碌边和我们聊天,“辣椒要切完再洗就没那么辣,茄子要泡一泡就不麻。”“每天要等妈妈回来才吃饭,妈妈每天都很辛苦”。个子小小的她,要站在板凳上摇摇晃晃的和面,就这样她每天还换着花样的做面吃,看到她鼻尖的汗珠和沾满面粉的小手,特别让人怜惜。这基本上是牛河每个家庭的缩影。所有的一切都不觉得苦,只为了孩子求学的梦想……

“教师苦教”

牛河平安希望小学总共有10位教师,牛校长是全校3个民办教师中的一个,1988年初就在牛家河小学教书,至今已22个年头了。月工资从最初的二三十元涨到如今的两百多元。我也是一名教师,我问我自己,能不能像牛校长这样清贫的坚守自己的教育阵地?如果我热血沸腾的回答可以,那么,又能真正坚持多久?我都不敢回答自己。我问他,他就只是憨憨的笑笑,说莫办法嘛,这么长时间了舍不得这里了。我真的特别敬佩他,我们短暂的支教,大家尚会觉得疲累和辛苦,在他的22年中,就像过眼云烟一般,太微不足道、太不值一提了……而山里孩子们的求学梦想,正是千千万万个牛校长默默承载起来的,正是有了他们,我们才看到了孩子们未来的希望!